Saturday, March 16, 2013

政府只願派糖 缺乏財政承擔

政府只願派糖 缺乏財政承擔

曾蔭權政府將於今年7月換屆,作為夕陽政府最後的一份財政預算案,各界均知難有創新突破,而且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一貫遵循僵化的審慎理財法則,甚少創 見,連所謂反經濟景氣周期的2009/10預算案,其預算開支竟少於2008/09年度的修訂預算開支,可見港式的反循環財政政策離不開審慎理財的框框; 而2012/13預算案諮詢的背景資料,更一反傳統,竟連一條問題也沒有提出,可見曾俊華連公關也懶理。

2011/12年度經調整 的原來預算有八十五億元赤字,最新發表經修訂預算則為六百六十七億元盈餘,轉小虧為大盈,所以曾俊華不得不在2012/13預算案大幅「派糖」,美其名為 順應各界訴求,包括調高各項薪俸稅免稅額和退稅的稅務寬減,以及多項一次性的資助和寬免措施等共計達八百多億元,手筆之大,前所未有,難怪政黨和市民多所 讚譽。

官商勢強 勞方無力
不過,若稍作深思,不難發現特區政府理財不善,本文試作分析。

政府、商界和勞方如何合理分配經濟增長成果,是每個社會必須小心處理的課題。香港缺乏真正的議會政制,市民不易通過選票表達意見和訴求;勞方也因缺乏集體談判權,難以通過罷工爭取合理權益,而爭取多年的最低工資法案才於去年落實,故勞方在三方分配中只佔小份。

香港雖是經濟自由度最高的資本經濟體系,但迄今並無《競爭法》條例,各重要行業多由大財團操縱,牟取暴利,以致財團巨賈紛紛躋身世界富豪榜前列;而香港企業工時之長,更是商界對勞方的另一種剝削,這種不善待員工和消費者的經營手法,雖可賺取暴利,卻有欠社會責任感。

另一方面,當各個經濟先進工業國多受巨額財政赤字困擾之際,香港特區政府則連年錄得財政盈餘,且累積巨額財政儲備。究其原因甚多,最主要是特區政府保持財政獨立(參考《基本法》第106條),既毋須把稅收上繳中央政府,也毋須與下級政權分稅。

換言之,特區政府擁有全部的直接稅和間接稅的稅收和龐大的徵稅潛力;而且特區政府強調審慎理財,控制開支,故經營賬必有盈餘,加上回歸時繼承港英政府龐大的財政儲備,每年的利息收入不菲,故多錄得盈餘。

可見在官商勞的三方分配中,官商均佔盡便宜,難怪市民常有官商勾結的指摘,市民要求曾俊華派糖派錢去分享政府的超額財政盈餘,應屬合理要求,那可稍稍緩和官商勞三方分配不公而引致的社會矛盾。

貧富差距 派糖難解

不過,這種缺乏長遠承擔的年度派糖措施,根本無法縮窄分配不公所造成的貧富差距,結果要求預算案派糖的壓力只會愈來愈大;以派糖而非以提高工資來改善生活是港人的悲哀,但批判派糖要求而漠視分配不公的問題重心,更屬助紂為虐。

這 種數額不菲的年度派糖措施,世所罕見,但這種一次過的措施難有長期效果,因此特區政府常被詬病缺乏長遠承擔;原來這確是曾俊華鍾情一次過措施的主因——以 免造成長期的財政承擔。以特區政府坐擁六千多億元的財政儲備,仍然無法承擔公共財在質和量應有的改善,未免令人難以置信。

特區政府採用較港英殖民地政府更加僵化的所謂審慎理財法則,所以雖然坐擁巨大盈餘,仍不願和不得使用。特區政府採用下列兩個原則,規範與社會民生關係甚大的經營開支:

一、經營賬必須有盈餘,即經營收入(即包括各種稅收和收費收入)必須大於經營開支,若經濟不景時,經營收入減少,難以大幅增加、甚或必須相應減少經營開支;

二、公共開支不超於本地總產值的20%(公共開支是政府開支和包括各項營運基金,以及房委會的其他公營機構開支,但後者佔公共開支的比例甚少,通常只約佔5%),即所謂20%的公營部門上限,以示「大市場、小政府」。

公 營部門該要多大是極富爭議的課題,因這涉及稅收和開支政策,這在港英時代曾引起激烈爭論。七十年代中公營部門曾超逾20%,曾倡議積極不干預主義的財政司 夏鼎基指出:「要規定公營部門相對體積的最高極限,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但須要關注過大的增幅或減幅。」又說:「隨着本港經濟的擴大,本港當能容納較大的公 營部門。」

經濟增長 沒訂目標

八十年代的財政司彭勵治更明言:「並沒有一套邏輯規則能夠釐定公營部門佔用資源的適當份量是多少。……支配着我們的並不是邏輯,而是環境和歷史。……以香港來說,我個人認為,不論怎樣都沒有任何理想的百分率數字可言。」

不過,前任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卻於2006/07預算案把20%的公營部門上限首次寫入《中期預測》的《財政預算準則》內;曾俊華則蕭規曹隨,從不考慮其對香港當前的社會和經濟環境的影響。

從 上節談及的官商勞三方分配不公,可知政府必須在量和質兩方面大大改善公共財以緩和社會矛盾,可是曾俊華只知盲從落實上述兩個原則,以一次過措施來處理結構 性問題,只作量的微調,而不理會質的優化和多項公共財供應的嚴重不足,只通過派糖派錢方案爭取政治聚光,但一時掌聲難解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特區政府從不制訂經濟增長率的目標,亦無訂下與先進經濟體系相若的教育和科研佔本地總產值的目標比率,真不知特區政府如何開創知識型經濟、開發高新產業,以改善民生?以一次過措施來掩蓋結構性問題,曾俊華樂此不疲,大談審慎理財,穩健財政,可說是官僚缺乏承擔,令人慨歎!

下任行政長官會否穩中求變,仍須拭目以待。

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前系主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