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道破公關秀 委員扶貧建議石破天驚
信報 2013年4月15日
新財政年度(2013/14)預算案了無新意,各界評論也多舊調重彈,倒是地產富豪鄭家純(新世界主席)對預算案的評論既精彩、更富挑戰性。他對3月7日在北京出席兩會期間與傳媒茶敍時,曾談到對新年度預算案的看法,他指市民的生活水平較十年前下降,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預算案向關愛基金注資150億元,以每年約10億元的利息收入用作扶貧,只屬杯水車薪,作用不大!
特首梁振英曾盛讚這一撥款能針對性地回應社會當前的需要,想不到讓鄭家純一語道破此乃雷聲大、收效小的公關秀,令官方好不尷尬。
鄭家純是去年重組的扶貧委員會委員,他建議特區政府將現有財政儲備的一半,即約共3670億元用作扶貧;更要特區政府訂下五年扶貧計劃,以照顧有需要人士。 他認為這不會有損特區政府的審慎理財,即使拿出個億元財政儲備扶貧,亦不會影響經常性收支;他認同公共財政要量入為出,但不應無止境地累積財政儲備(刊2013年3月8日《明報》)。
儲備「不多」 不能亂用
其實,鄭家純的批評和建議觸及本港公共財政最關鍵的問題:貧窮問題惡化、扶貧力度不足、無止境累積而未能善用財政儲備。
歷任財政司均擁抱所謂審慎理財理念,卻甚少回應有關善用財政儲備的評論和建議,可說已到充耳不聞的程度了,這次曾俊華也不例外,沒有回應鄭家純。不過,2013/14預算案卻露了點端倪,他在〈迎接未來的挑戰〉一節中,談及特區政府整體財政狀況頗堪玩味。
他說:「財政儲備數字,並未扣除政府已知悉的負債,已承諾的開支和各類型的或有負債,包括三千多億元的基本工程項目,一千億元已提供的保證,以及現值約六千億元的公職人員法定退休金。這些款項雖然不是要在短時間內一次過付清,但當我們考慮特區政府整體的財政狀況時,不能只片面看我們的儲備,而不理會背後的負債和承擔。」(第139段)
曾俊華以特區政府龐大的或有負債及未撥備的承擔,意指可用的財政儲備並非那麼多,當然就不能亂用,所以他絕不認同「以一半儲備扶貧」的建議。所謂「背後的負債和承擔」,並不是新生事物,但曾俊華卻蓄意混淆視聽,原來過去的財政預算案只列出政府為公營機構貸款作擔保的或有負債總額,所謂或有負債,並不一定要支付,只有當某一公營機構無力償還貸款時才由公帑支付,否則就會無負擔。預算案從沒有報道有多少或有負債最終須由公帑支付。不過,曾俊華自2011/12預算案開始,把「或有負債」項目擴大為「或有負債及主要的無撥備負債」,而無撥負債包括法定退休金承擔額現值、尚餘假期及2004年發行的政府債券和票據,其中以法定退休金承擔額現值最重要,佔無撥備負債的95%以上,且金額巨大,於2011/12年度為4696 億元,2012/13年度為5338億元,2013/14更增至6413億元,遠大於每一年度只有約千億元的或有負債。曾俊華並無解釋為何要在預算案列出 無撥備負債數額,以及對財政政策的影響。
法定退休金即公務員長俸,一般市民對長俸承擔的認識不多,但公務員則極其關注,既恐懼特區政府撤銷或修訂港英政府留下的長俸制度,又害怕特區政府沒有足夠的財政資源支付長俸,因此自九十年代起,公務員團體便不斷要求港英政府成立公務員長俸基金,但港英政府不大同意;當時的財政司麥高樂指出,長俸支出屬年度預算案的經常開支,只約佔3%至5%,從無拖欠,公務員根本毋須憂慮。
不過,礙於公務員團體的強烈要求,港英政府最終勉強同意,立法局遂於1995年1月25日通過成立《公務員退休金儲備基金》,目的在提供一筆儲備金,萬一政府未能自一般收入賬目支付公務員退休金時,可用以支付有關款項。財委會亦於1995年5月27日批准撥款70億元予該基金。 由於政府從未欠付長俸,故該基金從未有過任何開支,歷年滾存的投資收益已高達270億元,但相對於當前6413億元的長俸承擔額現值,簡直九牛一毛,而公務員團體從未要求政府加碼注資,可見公務員團體亦深知該基金只屬回歸前穩定軍心的策略。
麥高樂的識見似未能有效幫助特區政府理順其理財思維,曾俊華對特區政府的長俸承擔有不同看法,他於2011/12年度起,便在預算案公布以長俸承擔額現值為 主的「無撥備負債」,曾俊華雖用無撥備負債一詞,以示有別於「或有負債」,但該概念仍有待商榷。長俸屬年度預算的經常開支,而非負債,故毋須撥備支付,當然長俸及綜援均屬必須支付的不可控制的經常開支,但不是負債。
長俸承擔額現值是一個較複雜的概念,是指特區政府根據年齡趨勢推算須支付現在及已退休公務員的長俸承擔總額,並折算為當前須要支付的總數,所以這只是一個精算現值,而非特區政府的負債,《中英聯合聲明》已明確保證公務員長俸制度不變,並通過年度預算開支去體現此承擔。
除非特區政府為撤銷此長俸制度而須買斷所有公務員退休金的承擔總額,否則這只屬一個精算數據,而非無撥備負債。不過,撤銷公務員體制最重要的長俸制度,必會引起社會動亂,這無疑是政治自殺,相信不是中央與港人所樂見,也不應是曾俊華的本意。曾俊華可能只想對不甚了解公共財政的社會各界,誇大長俸承擔額現值在 特區政府整體財政狀況的角色,以嚇退「善用財政儲備」的各種要求,但這一如意算盤難以打響,而「無撥備負債」一詞只會引起更多的爭論。
民間建議 不作回應
七十年代的財政司夏鼎基是香港公共財政的奠基者,他只為「或有負債」撥備,從未提及長俸承擔額現值的問題,可見既毋須為長俸承擔額現值撥備,也不應誇大長俸承擔額對特區政府財政的負擔,曾俊華已再無窖藏財政儲備不用的藉口。但如何善用儲備,曾俊華從未發一詞,各界的建議倒不少,而石破天驚的當屬鄭家純的「一 半儲備扶貧」無疑;鄭家純並非背叛其地產富豪階級,只是一位多關心社會公平、肯仗義執言的商人而已。
他對本港公共財政認識頗深,例如兩年前 他在北京出席兩會期間會見傳媒時,提出加利得稅率以扶貧,以及開徵賣樓稅用作興建居屋公屋;建議極具前瞻性,可惜相關官員無一回應。這次他再次挑戰當前的扶貧及儲備政策,一眾高官又是閉口不談,按既定程序方針辦事,好官我自為之。是官員胸無點墨?抑乏政策研究?何來有效施政?何來開放政府?如何為民生辦實事?不知梁振英對此有何感想?
教人更遺憾的是,政界和學術界未發一詞,對重大政策建議竟不敢討論,為何社會竟變得如此沉默、冷漠和反智?香港曾是「前店後廠」的前店,但不思進取,現則變成「前海後港」的後港,連扶貧和儲備政策也不能理順,遑論其他,是為祭。
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前系主任 鄧樹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